厂家直供,12个月质保,终身维护

水质自动化解决方案热线:

024-82652077

中国水质监测技术供应商
专注水质自动化监测技术解决方案10年

搜索

COD分析仪氨氮检测仪 总磷总氮检测仪 |  浊度计污泥浓度计余氯分析仪 五参数分析仪

>
>
加强水资源、水生态、水环境、水灾害统筹治理
在线客服
客服热线
024-82652077
客服组:
选型报价
客服组:
售后维护
QQ:
服务时间:
8:00 - 17:30

沈阳乾峰销售总部

销售总监:黄威 18940127377 
沈阳乾峰销售总部地址:沈阳市铁西区北一西路52甲

 

大连乾峰服务中心

服务总监:李星 13072443189
大连服务中心地址:大连市甘井子区红旗镇棠梨南沟工业园

销售总机:

024-82652077

新闻中心

资讯分类

乾峰资讯

加强水资源、水生态、水环境、水灾害统筹治理

2020/08/25 10:32
浏览量
【摘要】:
水安全是我国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加强水利建设是国家全面提高灾害防御能力的重要举措,是加强防灾体系和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。

水安全是我国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加强水利建设是国家全面提高灾害防御能力的重要举措,是加强防灾体系和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。“十四五”时期,应加快水资源、水生态、水环境、水灾害等水问题的系统治理,提升抵御自然灾害的现代化水平。

 

完善蓄滞洪区建设管理,提高应急处置能力。蓄滞洪区主要是指河堤外临时贮存洪水的低洼地区及湖泊,是流域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今年入汛以来,蓄滞洪区发挥了重要作用:淮河流域先后启用了蒙洼、邱家湖等8处蓄滞洪区;长江流域安徽段启用了东大圩、荒草二圩等3处蓄滞洪区,大幅度降低了干流水位。“十四五”时期,蓄滞洪区单一的防洪功能已难以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,应重点解决以下问题:一是加强变化环境下蓄滞洪区的调整与规划。根据已有和规划中的防洪体系,调整流域内蓄滞洪区布局;优化蓄滞洪区的调度运用方案,完善区内配套的水利设施,做到洪水出路通畅、调度运用灵活。蓄滞洪区作为使用频率相对较低的水利工程,需结合“常态低水位、非常态高水位”的水位变化特点进行因地制宜的布置。二是重视蓄滞洪区的内生发展与居民生活质量改善问题。合理调整合并蓄滞洪区,提高蓄滞洪区启用标准,为区内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条件。建立区域和谐发展的管理新机制,调整蓄滞洪区的产业结构,充分利用蓄滞洪区土地资源和雨洪资源等,发展水生养殖和农业经济等优势产业。切实提高蓄滞洪区居民生活质量,全力推进蓄滞洪区居民搬迁、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功能建设工作。三是加强蓄滞洪区洪水风险的社会化管理。对于蓄滞洪区启用后导致的无法避免的损失,应制定完善的风险管理预案,完善洪水保险制度,加强蓄滞洪区洪涝灾害临时救助制度,最大限度减少民众损失。

 

加强基础设施建设,优化防洪工程体系。流域性洪水灾害是一种影响广、区域大且危害严重的自然灾害,必须进行流域性系统防治。新中国成立以来,经过不懈努力,各大流域已经形成相对完善的防洪工程体系。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强度的加剧,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,洪涝灾害情势愈发复杂,防灾减灾面临新的严峻挑战。“十四五”时期,应重新审视变化环境下的防洪工程体系,科学评估防洪能力的协调性和制约因素,优化已有防洪工程体系。首先,流域性洪涝灾害的治理离不开骨干性防洪排涝工程,但与干流上的重要工程建设相比,很多支流的防洪体系并不完善,应重视干支流治理不平衡问题,加强支流水利工程建设,保障支流沿线地区防洪安全。其次,近年来“城市看海”现象愈发频繁,应在进一步推广海绵城市建设的基础上,提升河湖连通性,加强排水系统建设,将城市洪涝治理纳入流域水治理整体框架中。最后,加强非工程措施规划。强化洪涝灾害预报信息系统建设,不断提高监测预报水平;进一步加强大数据手段等高新技术在暴雨洪水监测预报、防洪调度决策等方面的应用。

 

加强洪水资源化利用,加快水问题综合治理。在防洪除涝和水资源保障的基础上,需通盘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各种因素。例如,淮河生态经济带等覆盖多个省市,“十四五”时期应以整体性思维和系统性工程开展水问题治理。首先,进一步开展协同保护的基础性工作。比如,摸清全流域生态环境底数,全面摸查、梳理和掌握流域环境风险和生态隐患,加快建立流域绿色发展相关指标体系及基础数据库等。其次,进一步开展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。“十四五”时期,须统筹考虑水环境承载能力、污水资源化利用、监管体系建设等重点领域,以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为目标,以系统治理为原则,以维护和恢复河湖健康为目标,以生态流量、水位保障为重点,制定并完善流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对策。最后,流域情况复杂,水问题交织,需要提出新的流域综合管理模式,打破行政区域、部门和行业界限,统筹考虑上游与下游、干流与支流、城市与乡村等关系,考虑流域内各相关利益者的整体需要,寻求从传统的分专业、分行业、分区域、分时期管理向智慧流域管理模式的战略转变,推动流域系统的整体发展。